为深入挖掘家乡文化内涵,增强青年学子文化自信,2025年1月,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乡韵寻踪”实践团以“探索家乡文化魅力,实践记住乡愁味道”为主题,组织学生在江苏、贵州、山西、云南等地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非遗体验、文化宣讲等形式,助力家乡文化传承与发展。
实践团成员深入各地博物馆、历史遗址,以文物为媒探寻文化根脉。在黔西南博物馆,李秀甜借助全息投影技术“穿越”千年,通过侗族鼓楼复原影像感受少数民族建筑智慧。她感慨:“科技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我们这一代更要用创新思维守护文化遗产。”遵义会议会址内,刘远林驻足于泛黄的电报文稿前,聆听讲解员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战略智慧。“先辈们在缺衣少粮的困境中仍坚持革命理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山西考古博物馆中,雷孟沄同学追寻历史遗迹,参观学习了出土的青铜制器以及前秦时期的礼乐制度,并参与拍摄博物馆宣传片。“青铜器不仅是器物,更是文明演进的见证。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变迁。”在贵州湄潭文庙,石自一走进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面对展柜中泛黄的教案手稿,她动情地说:“战火纷飞中,师生们用背篓驮着仪器跋涉三千公里,在破庙里坚持科研教学。这种教育报国的情怀,激励着我们勇担新时代使命。”
图1 团员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图2 实践团员参与宣传片拍摄
图3 实践团员参观展板
感受家乡味道从非遗开始。南通印糕板前,何书文跟随非遗传承人徐师傅学习制作技艺。从粳米浸泡、石磨打粉到模具压花,她耗时3小时完成首块印糕。“看似简单的工序,处处体现着‘三分案板七分火候’的匠心。传统文化需要这样的坚守者。”云南东川非遗展示中心内,杨正陆手持小锤,在斑铜匠人指导下体验“锻打—熔铸—打磨”工艺。看着粗糙铜坯逐渐显现出绚丽的斑纹,他感叹:“一锤一凿皆是千年智慧结晶。斑铜的光泽不仅来自金属,更源于匠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图4 实践团员学习制作技艺
发掘家乡魅力从家乡美景开始。庄妍走进江苏无锡海澜飞马水城,飞马水城采用欧式风格建筑沿河而立,运河贯穿其中。塔楼尖顶上浮雕精美,外墙色彩斑斓,异域风情浓郁。河道纵横交错,贡多拉悠然穿行其间。其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感受着家乡的独特魅力。她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她更加珍惜和热爱这片土地,十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家乡的美景永远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家乡的独特魅力。实践团成员李佳昕前往瘦西湖景区寻找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此次瘦西湖之旅,她亲身体验江南水乡独特风光的魅力,也见证了古老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延续。
图5 实践团员参观水城壁画
社会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新起点。虽然同学们身处各地,但都希望通过本次文化宣传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发扬家乡的历史文化优势,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家乡,增强对故乡的认知和归属感,展现家乡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并促进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让大家关注历史、关注传统、关注文化,让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